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

常見的過敏原種類與防治


常見過敏原的種類與防治

「過敏」,是指當人的免疫系統,對於某些外來物質產生不正常的過度反應症狀。此名詞在西元一九0六年,由一位奧地利醫生首次提出,當初定義為:「某種異物進入人或動物體內時,最先的反應和後續的反應不同」。最早與現今的定義比較,現在的說法較易明瞭。

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則稱為「過敏原」,通常是外來的物質,經由皮膚、呼吸道或腸胃等粘膜進入體內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,若過敏發生在鼻子則常引起流鼻水、鼻塞等過敏性鼻炎;發生在呼吸道則通常是哮喘或氣喘;若在皮膚則常是發生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;若在眼睛,常是過敏性結膜炎。

免疫系統的作用是為了保護體內各部功能運作的衡定,不受外來異物入侵,利用白血球分泌免疫球蛋白或直接吞噬分解外來異物,而且免疫系統必須處於平衡狀態才是正常,過與不及的反應均為異常。對人體而言,口與鼻是人體接觸外在環境的第一線,所以最容易直接受到過敏原的刺激而產生發炎等免疫反應。

引發過敏的過敏原在國外與台灣不盡相同;國外主要是由花粉引起而塵蟎次之,這是因為國外氣候是四季分明,所以植物的花粉容易隨風飄散而引發花粉過敏;在臺灣則是四季如春且氣候潮濕,故花粉不會四處飛揚,對其過敏的患者很少見。

台灣最常見的三大過敏原是:塵蟎、黴菌及蟑螂,其中以塵蟎最為嚴重,有90%以上的患者都對此過敏,塵蟎是八隻腳的微小動物,肉眼是無法看到的,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,尤其是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,溫度與濕度都很適合塵蟎的生長,它是以人類或動物(貓、狗)脫落的皮屑、毛髮維生,其屍體或排泄物所含的腸道酵素蛋白均是造成過敏的主要成份,平時大多躲藏在沙發、棉被、枕頭套或窗簾角落,一旦加以拍打即飄散在於空氣中,若在室內則容易造成過敏。台北市衛生局於2008年底發佈的統計數據,國小一年級學童過敏原檢測結果,以塵蟎佔90.79%為最高。
預防塵蟎的生長可由環境管理、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三方面著手:


一、環境管理:
* 定期清掃居家環境,選用合成纖維、蠶絲製品,避免毛類製品並定期更換寢具。
* 家中最好使用木板床,不要使用彈簧床、椰絲墊、海棉墊、塌塌米、浴巾被、厚的棉被、毛毯、羽毛被等,家中被子可以選擇太空被、涼被或蠶絲被,若無法移除最好使用防蟎床套或防水的塑膠套套上。
* 家中不要使用地毯,可以改用瓷磚、木質地板或塑膠地板。
* 家中不要使用厚重的窗簾,可以改用易清洗的百葉簾或塑膠遮板。
* 家中不要養貓、狗等有毛的動物。
* 打掃時避免揚塵或者在打掃1個小時後才能進入,另外也可以幫過敏症患者帶上口罩。
* 家中擺設以簡單為原則,避免懸掛裝飾品及其他易堆積灰塵的物品,不要使用填充絨毛娃娃,衣服要收拾整齊放入衣櫃內,並關上櫃門。
* 家中不要使用填充類的傢具,使用皮革沙發或木製傢具。


二、物理性防治
*維持居住空間相對溼度(60%左右)
*使用除蟎空氣濾淨機能去除空氣中的過敏原,也可使用可去除過敏原的吸塵器去除灰塵
*選用有隔離塵蟎及其排泄物效果的寢具
*定期曝晒寢具,以55℃以上的溫度清洗寢具,清洗寢具後可用熱烘、熨斗熨燙。


三、化學性防治
*利用殺蟲劑殺蟎,或利用防蟎製劑噴於環境中。



蟑螂---次於塵蟎的另一個過敏原


另外一個過敏原「蟑螂」,已成為引發過敏的第二過敏原,僅次於塵蟎對人體的危害。林口長庚醫院曾針對氣喘病童進行門診調查,結果發現三成七的氣喘病童對「蟑螂」呈現過敏反應。據估計,目前的兒童氣喘由塵蟎引起的約占90~95%,而由蟑螂誘發則占30~60%,高居過敏原第二位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在門診中也調查出,有過敏體質者對蟑螂的過敏比率達48%,已經出現過敏症狀的人,若再接觸到蟑螂則再度出現過敏症狀的比率高達59%。台灣的氣候高溫多濕,正適合蟑螂生長、繁殖,值得民眾注意、重視。



以下提供的滅蟑方式有助於抑制家中蟑螂滋生:
*家中經常打掃,廚房流理台要保持清潔、避免積水,抹布、毛巾用後要洗淨晾乾,保持室內的乾燥,以減少蟑螂生存繁殖必要水分的條件
*加強環境整頓,尤其是牆壁的死角、櫥櫃角落等隱密處。住家內外避免堆積舊報紙、紙箱雜物;牆壁、地板、傢俱的縫隙,可用矽膠乾燥劑填補,以減少蟑螂藏匿場所。
*食物不管是否已經開封過,一定要密封保存,廚餘要妥善處理,垃圾桶加蓋,使蟑螂沒有取食來源。
*在蟑螂經常出沒之處放置誘餌或噴灑除蟑藥劑。

在外來環境日益污染的今日,過敏患者的人數也顯著的成長,雖然過敏不會直接危及生命安全,但確實會影響生活品質,對於外在環境,我們可以利用上述方法減輕環境中的致敏因子,而我們本身也可以服用具有調節體質或減緩過敏的益生菌,讓我們可以適當的控制症狀而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。